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

母親的傳情菜--咀嚼不盡的思念

母親傅培梅做菜、教菜時的身影,一直都是她料理生活中咀嚼不盡的滋味。


「媽媽從來都沒要我跟她走同樣的路,但在料理的路上一路走來,我卻深刻的感受到,媽媽的辛苦與用心。」在程安琪老師的記憶中,母親傅培梅做菜時的身影,說菜與教導學生的模樣,一直都是她料理生活中咀嚼不盡的滋味。

媽媽身後聽菜的女娃兒
「小時候,家裡包餃子是家常便飯,但家裡的餃子輪不到我們包,媽媽與奶奶總會嫌我們小孩技巧不夠,會把餃子弄破、弄醜。」安琪老師笑說;為了能幫上忙,小孩總跟在大人身後,沒餃子可包,但有餃子皮可桿。
再大一點,上了小學,母親在家門前的院子搭了個棚,在院子裡研究料理,她在屋內屋外玩耍常有「聽菜」的機會;草蝦、黃魚、五花肉,一個下午母親像變戲法般,變出一道道在那時許多人還不熟悉的菜色,小時候的她還不識幾個大字,但對於菜名與食物素材卻常常認得。
「學校老師還沒教的字,我們一聽就知道是哪個字,那是因為跟在媽媽身後常常幫她跑腿拿材料、端盤子,也聽菜!」安琪說。印象當中,母親常做一些家常菜,雖然不是餐餐珍饈,但像是小孩愛吃的「炒炒肉」和爺爺愛吃的「雞鬧豆腐」,竟也讓聽菜、看菜的女娃兒,覺得做菜不難。
圖片:
1. 炒炒肉
2. 雞鬧豆腐


媽媽的味道
「回想剛開始真正學做菜,那時我正是青春年華……」文化大學戲劇係一畢業就接了電視台的戲,一演就演了兩百五十六集「保鏢」連續劇的安琪,卻因母親心臟開刀,家中烹飪教室沒人管,節目片單如積雪飛來;「媽媽急在心裡卻不說,等她一開完刀就下病床準備開工,看著媽媽胸前長長的手術縫合疤,還新鮮的很,使她一拿菜刀就痛,我的心不禁糾結了!」安琪蹙眉說道。「我知道媽媽需要我,需要我幫她拿刀,需要我幫她管理烹飪教室,更需要我的支持與鼓勵。就這樣,我開始學做菜,在嚮譽全國的烹飪大師—傅培梅我的母親底下,接受特訓。」
一開始練刀工,傅培梅對她說「妳要不看刀也能切菜如流,這樣才能在電視上對著觀眾做菜。」猶記那時代母上陣,母親說菜,安琪操刀,才二十二歲的她,手上的飾品、戒指、手環都還不習慣摘下;就這樣邊學邊做而成了母親的傳人。
回憶過往,常常會令她想起「松鼠黃魚」、「糖醋鱈魚」與「炸蝦球」這三道菜。
傅培梅示範松鼠黃魚時,常說這道料理是外交菜,當魚身變成了松鼠尾巴狀,將魚一拉起許多洋人會拍手稱奇;而炸蝦球製法,除了要懂得掌握火候外,中國人弧口一捏蝦漿即成圓球狀的技巧,也是洋人爭相學習的。也在那時安琪才深刻體會到,母親的辛苦,不只是做菜,還包含了傳揚中華料理的用心;現在,每每吃到這幾道料理,禁不住回想起母親當時的辛苦,吃食時也更有媽媽的味道。
圖片:
1. 松鼠黃魚
2. 糖醋全魚
3. 炸蝦球


傳情的滋味
「媽媽老了,牙齒咬不動了。」在許多菜色當中,安琪一直以為母親最愛吃豆腐料理,爾後她才明白,並非是母親愛吃豆腐,而是因為母親老了,牙咬不動肉,所以才常常吃豆腐。
在她做料理愈來愈得心應手時,常常做母親愛吃的「紅燒豆腐」,直到有天,她發現母親是因為牙咬不動才吃豆腐,便開始研究其他軟性又營養的食材。「蔥燒海參」就是其中一道,在一遍又一遍換水發海參時,她心理常感到滿足,因為她知道,這是母親愛吃的料理。
「在我記憶中,媽媽一直都是以爸爸為重。」安琪說,當父親臥病在床,幾乎吃不下東西時,母親會做父親最愛吃的「黃魚餡餃子」;這道料理非常費工,要將魚肉用刀刮下,且不能有一丁點骨頭,再和剁細的絞肉拌成餡,包成餃子。每次母親去醫院探望父親,總會在家做好十二個黃魚餃子,父親病得不輕,但看到黃魚餃子總會吃上十個,這對母親來說,甚感欣慰。
北方人家有句話:「上馬餃子、下馬麵。」在安琪嫁人的當天,傅培梅包了許多餃子,讓她吃完了餃子好出門;「不知是喉塞哽咽而食不下咽,或是我哭哭啼啼而誤了美味,那一頓餃子我竟一顆也嚥不下。」爾後,當她為人妻、人母,回想起當年母親包餃子的滋味,竟帶有著深深的傳情味……
圖片:
1.蔥燒海參
2.紅燒豆腐
3.黃魚餃子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