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

蔡季芳—體驗生活,隨處好滋味!

女性料理有三大方向,做菜要貼近生活,食材使用要懂變化,吃食要感受食物、懂得惜福,那其料理的溫柔就在其中。

小學四年級時,媽媽送了本食譜給蔡季芳當生日禮物;「那是我生平的第一本食譜,傅培梅的電視食譜。」那時民國六十九年,沒有什麼大書局,而一般書店是不賣食譜的;當時的黑白電視上有傅培梅烹飪節目,而臺視將傅培梅電視上示範過的料理,出版了一本書,書名就叫《傅培梅—電視食譜》。媽媽拿了錢(約新臺幣二百八十元,那時是很大的幣值)要她去郵局劃撥;那是蔡季芳第一次去郵局,她從郵局劃撥單填好那一刻起,就一直在等待。豈會想到長大後「烹飪」變成了她的工作,傅培梅老師會在二十多個年頭後,一面暱稱她為「丫頭」,一面幫她在第一本食譜上簽下了名。
身為人母、家庭主婦、慈濟志工媽媽,烹飪教室與電視烹飪教學節目的當紅老師蔡季芳,從不認為做菜只是「工作」。
十幾年前,當蔡季芳剛接觸電視節目圈時,常常會問工作夥伴,「攝影是你的最愛嗎?美術編輯是你的最愛嗎?」每個人的回答總是:「當然。」那時她會開心的想:「做菜是我的最愛,能在最愛的領域中工作,真是太幸福了。」生長在臺南小吃聖地,自小對料理和吃食非常有興趣,「小時候,家裡一個月會有一次外食機會,爸媽會給錢讓我們自己去外面吃飯。」那時蔡季芳和姊姊就很愛自己在家裡「亂做」;稱之為「亂做」是因為完全不照規章的做菜,純粹好玩的做菜;一點沙茶醬加水煮開勾芡打個蛋花,隨便煮些東西吃,卻很開心、很滿足;那應該就是一個開始。

生活料理談
蔡季芳每次節目企劃時都希望能帶給觀眾最貼近生活的料理方式,揣測觀眾的需求在哪裡?實際生活應用性高不高?當一個家庭主婦和媽媽,蔡季芳的思考邏輯很「生活」。
舉凡各式「老菜新做」,從以前到現在都有許多老菜色;「如果這些菜色是一直被需要的,那在現今的環境下,如何將這些菜色料理得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和需求?」無論是食材的使用、料理的變化,都在她這樣的思考邏輯下應運而生。畢竟現代人生活忙碌,不再像從前家庭主婦都以洗衣燒飯為主,為了要讓人方便又快速的做菜,她用心去感受每樣食材的可塑性,領悟菜色和生活的調和度,「從一個個的點串成了線,再由線連成了面。」在烹飪節目已經待了十二個年頭的她,一直深信人生就是如此,唯有多用心才有機會去體認。
料理是可依各人的習慣去改良的,現代人也不可能完全按照古法在做菜;所以做菜時的傳統和創新是要並存的,這也是她一直強調的:回到生活的本意。

食物本身就有女性特質
「女性天生細膩,食物本身傾向於女性特質。」她曾經細想,為何在形容一道菜的特色時,幾乎都是帶有女性特質?甚至是溫潤的口感、微嗆的滋味、酸澀的味蕾,無不都是「女性的形容詞」。
女性料理食物會比男性來得細緻。雖然有許多的男性在料理上也有很好的表現,更遑論坊間的大廚以男性居多;但仔細觀察這些大廚的個性,總有些感性的特質。「食物本身透過不同的人,不同的手做出來,所表現出來的思考模式就不同了。」蔡季芳認為料理的人都有無法取代的溫柔面。
女性婚後有先生、小孩,家庭烹調就很重要。再者,料理的女性魅力在於成就感;征服食材、人口,啟動點在於基本的飽足感,擴大到家庭的互動關係,進而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。

小廚房大產能
以前的人規劃房子,臥房、書房、客房都規劃好了,剩下的一點點畸零地,才是廚房。雖然「飲食」在我們的生活中佔了很大一個區塊,但製作食物的廚房卻是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。
現代人想法比較不同了,廚房已經慢慢不只是做菜的地方;「每個人需求不同,像我的廚房,當初在規劃的時候,就依照我的需求考量,很多人還沒來我家前,都幻想我的廚房一定很大很漂亮,」蔡季芳說:「其實廚房無論大小如何,工具都該一應俱全,所有大小的鍋子、剷子、爐子全都以實用性來考量。」她對廚房的情感很實際,不在乎裝潢美觀。
因為實際,所以講效率,例如做西點的攪拌機旁有水槽方便清洗;平日燒菜煮飯的台面上又有兩個水槽。她料理食材時,會一邊整理,一邊料理;等菜上桌了,廚房也乾淨了。
「有一次,慈濟的師姐來我家,我們三個人,我在爐旁,一人在水漕備食材,另一人到外面幫忙整理餐桌;就一個晚上,我們做了五十甕的佛跳牆。」果然廚房大小不是問題,只要掌控得宜,小廚房也能有大產量。
不過由於現代人生活富裕,有許多家庭裝置房屋時,會把廚房硬體設備弄得很好,如果在設計上沒有考量自己的需求,而只是照著廠商的商品陳列規劃,到時使用起來就會很不貼心了。因此也有人說:「廚房會反映出一個主婦的個性。」

每一道食物都有臉
懂料理的人通常邏輯力也是很強的。
「常常觀察一些食物素材,對食物有情感才會有領悟。」由於對生活的觀察與感受比較強,使她更能瞭解料理的變化性。「有一次跟朋友一起去唱歌,現在流行歌我沒有一首會唱;大家翻歌本,我卻對桌上的菜單很感興趣。」翻翻看現在年輕人喜歡什麼菜色?結果發現,有一些菜色是傳統的料理改變的,像是KTV賣得很好的「芋泥酥球」,其實就是用以前傳統點心「芋頭棗」(臺語)改良的——早期農家婦女初一十五經常準備的拜拜點心,南部外燴師傅常在裡面加了鹹蛋黃製成小點;現在改良的芋泥酥只是多了肉鬆,口感上就像新的點心了。這就是她喜歡觀察食物的地方,常常發現一些很有趣的小創意。
平日對食品加工頗有研究的她,在示範料理時,常會對人說:「每一道食物都有臉,只要能找出它的臉,在料理的呈現上就會有變化。」舉例而言一朵香菇雖然看起來都是一個樣,但詮釋角度的不同,就有不同的呈現效果。這就是她一直強調的,對食物的感受性。

勤儉蔬的滋味
看多了攝影棚內料理過的菜餚,大多是丟掉,而工作同仁也相繼感嘆以後會一起作伴去「吃餿」;慢慢的她開始有了將剩下的材料加以利用的想法。
利用剩餘的素材,變化成美味的小點心,她稱之為「勤儉蔬」。
冰箱若有過黃的香蕉,或是躲在冰箱很久的蘋果,也都是素材;將其切成條狀,用點檸檬汁或醋洗一下,再拌點葡萄乾,裹在餛飩皮內油炸,炸好後灑上一些肉桂糖粉,就是一道很可口的點心。「食物成就我的工作,那我也應該要有惜福的觀念,對食物要有感情。」思索著如何將剩餘食材消耗的她,有了這樣的體悟。
又如過完年,許多人家裡都有剩餘的年糕,由於過年時已經吃了太多甜食,像年糕這種比較甜的食材就很容易剩下來。她建議大家可以先將年糕切成條塊狀,然後加些酸菜和香菜,用餛飩皮(沾點麵粉水)裹起,放入油鍋炸,炸至浮起成金黃色,即可食用。咬起來脆脆的,吃起來香香、甜甜的,酸菜的酸和香菜的香,將甜甜的年糕襯托得很好,這就是簡單的巧思下變化的「年糕勤儉蔬」。
翻翻家裡的冰箱,找出被遺忘的蔬果,再加以利用吧!

BOX/抹麵皮的小技巧看這裡
在抹麵皮時可用「蔥段」抹,因為筷子很硬,而用手會黏黏的,份量不大時用刷子又嫌麻煩;拿一段小蔥末,沾著麵糊水抹在麵皮上,剛剛好。且蔥用完後還是可以用來做菜。(可省)

沒有留言: